
一桩令人瞠目的司法新闻震动京城: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助理法官白彬,在2025年“五一”前夕卷走数亿元执行款,携全家潜逃日本。据财新网披露,这名90后法官利用法院执行系统的制度漏洞,通过线上操作将巨额执行款转入私人账户,最终酿成司法系统近年来最严重的资金安全事件之一。
执行款管理的致命漏洞

法院执行款管理并非无法可依。2006年最高法院就出台《关于执行款物管理工作的规定(试行)》,2017年修订版更明确要求“一案一账户、专款专付、双人执行”。但纸上规章在现实中被轻易击穿:
* 双人执行形同虚设,白彬多次单人操作畅通无阻* 电子化办公成双刃剑,执行通知单可随意打印伪造
* 款项流向缺乏透明,申请人常不知执行款已到账
* 关键审核环节失守,领导签字与财务章监管失效更令人心惊的是,十年间白彬仅以助理法官身份,就轻易撬动数亿资金。当制度防线层层失守,权力便成了犯罪的通行证。
国家赔偿:迷雾中的责任困局

当执行法官化身巨贪,受害者的损失该由谁埋单?法律上存在两条路径。
(1)刑事追缴:理想状态下应跨国追捕白彬并追索赃款。但嫌疑人提前转移资产、取得希腊国籍的周密安排,让追赃希望渺茫。
(2)国家赔偿:依据《国家赔偿法》第38条,法院在诉讼执行中侵权应赔偿。但司法实践中,法院常以“工作人员个人行为”为由拒绝担责。
关键争议点在于:法官贪污是否属于“职权行为”?
最高法司法解释曾明确:“工作人员实施与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”国家不赔。但白彬案的特殊性在于:他利用法官身份获取银行信任,通过法院执行系统操作转账,利用的正是制度监管漏洞。若法院坚称“个人犯罪”撇清责任,实则是将自身管理失职的代价转嫁给无辜申请人。
血泪教训倒逼制度重建

此案与2005年天津海事法院程伟贪污执行款案惊人相似。
(1)账户监管形同虚设:“一案一账”若缺乏动态监控和异常预警,账户便成犯罪分子的提款机。
(2)信息壁垒亟待打破:申请人无法实时查询款项状态,给内部作案留下操作空间。
(3)技术防线必须筑牢:电子化流程需配备生物识别、区块链存证等防篡改手段。
白彬案后火线调任三中院副院长的纪检干部朱平,与原副院长张美欣被查的巧合,更暗示着整顿风暴已然来临。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:如何让执行款不再成为“唐僧肉”?
当胜诉判决难以兑现,司法正义的权威便面临严峻挑战。国家赔偿不应成为责任推脱的托辞,而应是制度保障失效后对公民权利的最终屏障。唯有推动执行过程全面公开透明,确保每一环节权责明晰、可追溯,方能从困境中重塑司法的公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