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中文
Hotspot Tracking
Home | 0riginal Work | Hotspot Tracking

「热点追踪」河北初中生校园霸凌案刑事责任分析

2024-05-21

河北邯郸省肥乡区一中学13岁的初中生被三名同学杀(伤)害后埋尸,此事立即轰动了全国,引发家长对校园霸凌的担忧,并引起了对这三名初中生如何处理的热议,有人甚至提议将刑事责任年龄从12岁降到10岁。


网络公开信息显示,被害的初中生今年13岁,他的同学年龄应当也应该在十三、四岁,属于未成年人,那么这三名初中生将受到怎样的法律处罚,本文拟作分析。


01

我国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方式


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理主要取决于犯罪者的年龄和犯罪的性质。以下是不同年龄未成年犯罪者的处理方式:
不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。如果犯罪,不承担刑事责任。
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。如果犯下严重罪行,如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,且情节恶劣,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
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。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,包括故意杀人、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、抢劫、强奸、贩卖毒品、放火、爆炸、投放危险物质。
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。对所有犯罪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。
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,不论罪行轻重,都不得判处死刑。

02

本案三名中学生可能面临的法律追究


由于目前尚未披露具体犯罪情节,那么从被害人死亡且被埋尸的情况看,本案三名中学生可能触犯的罪名有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、过失致人死亡罪。如果构成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,还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,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,即犯罪情节恶劣和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。如果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,则不会被追诉。

03

未成年人不适用死刑


我国《刑法》规定,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。我国刑法之所以规定对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,主要原因在于: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,它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存亡。不满18周岁的人由于未成年,还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过程中,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还比较弱,因此,尚未达到罪行极其严重、不堪改造的程度,故不宜适用死刑。

04

不公开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信息


如果将来三名中学生被追诉,在案件审理时,也会采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。《刑事诉讼法》第152条第2款规定: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犯罪的案件,一律不公开审理。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,一般也不公开审理。对未成年人案件不公开审理有利于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情绪,防止公开审判可能导致的给未成人造成精神创伤、增加改造的难度等不利于其回归社会的消极后果。

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还规定“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,新闻报道、影视节目、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、住所、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。”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》第13条进一步规定: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判决前,审判人员不得向外界披露任何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案卷材料,除依法查阅、摘抄、复制以外,未经本院院长批准,不得查询和摘录,并不得公开和传播。”

05

从宽处罚


如果三名中学生被追诉,由于年龄在十三、四岁,如果以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追究刑事责任,也由于他们是未成年人,而必须从轻、减轻或免除处罚。

对于未成年犯罪,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知能力、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、犯罪时的年龄、是否初犯、偶犯、悔罪表现、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,应当予以从宽处理。

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《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(试行),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,减少基准刑的30%-60%;

因此,虽然三名中学生最终如何处理无法准确预判,但是比成年人处罚大幅度减轻是肯定的,这也体现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,实行教育、感化、挽救方针,坚持教育为主、惩罚为辅的原则。